近年来,李俊乡团结村以“秀美团结·生态农庄”为党建品牌,依托特色旅游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党支部+合作社+村民”发展模式和创收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真正实现了党建强、人才聚、文化丰、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
筑牢组织保障 建强乡村振兴“桥头堡”
一是大力实施党组织“强基”行动。用好用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21年以来,投资94.67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维修和改扩建,完善配套设施,拓展阵地功能,定期开展活动,推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向加强管理、高效利用、发挥作用转变。二是大力实施党员队伍“铸魂”行动。强化党员日常教育,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穿“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全过程,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做好结合文章,提高组织生活质量。认真落实发展党员计划,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三是大力实施党员作用发挥“提效”行动。全面落实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制度,为15名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引导党员根据岗位职责开展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活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为群众作好表率。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安排15名农村党员固定联系54户群众,提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定期开展政策宣传、联系帮带、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强化产业支撑 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
一是打好盘活资源牌。坚持盘清家底、盘活资产,利用闲置的团结小学,投资259.31万元建成“俊泽源生态油坊”。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监管+能人生产经营+村村抱团发展+联农助农”的模式,坚持“生态、健康、安全”的销售理念,采取线上线下销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利用陈庄自然村移民迁出区17亩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下养殖,先期养殖土鸡2000只,收益5.81万元。二是打好抱团发展牌。按照“乡镇统筹、支部引领、资源互补、抱团发展”的原则,以团结村为核心,探索跨村联合发展模式,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盘棋”谋划,发挥各自优势条件,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发展共谋。三是打好乡村旅游牌。利用本地生态优势、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投资551万元,实施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民宿服务、研学休闲、避暑康养于一体的生态文旅综合体,进一步激发活力,实现产业增效、土地增值、农民增收。
聚集人才动能 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一是选优乡村“生力军”。围绕“绘出好蓝图、选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树立好导向、形成好气象”目标,储备后备力量4名,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目前已将2名成熟可用的村级后备力量纳入村“两委”班子中。二是锻造基层“先锋队”。始终秉持“党建有深度、网格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的三度融合理念,推动形成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将表现突出的党员、群众确定为网格员,为群众提供保姆式“一对一”上门代办服务。尤其针对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网格员定期“敲家门”,查看身体状况,帮助打扫卫生,了解困难诉求,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三是育强农村“领头雁”。大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培育产业带头人10名。深入推进“导师帮带制”,采取“乡带村、老带新、强带弱”的形式,村“两委”成员一对一帮带村级后备力量,从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后备力量言传身教,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能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厚植生态底色 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厕所革命”。对村庄出入口、公共场所、河湖岸线等主干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的重点区域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彻底清除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建筑装修垃圾、残垣断壁、枯木朽树和粪堆、土堆、柴堆等积存垃圾。二是大力推广网格化、义务工、积分管理及卫生评比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义务工、志愿者、保洁员的排头兵作用,严格执行网格化、义务工制度,落实包村领导抓监督、村“两委”抓实施、网格员抓保洁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建立“爱心超市”积分管理机制,对户环境实行“周督查月评比”,每月进行评比积分,所得积分进行实物兑换,不断激发人人爱惜村容村貌、人人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三是持续开展植树增绿活动,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紧盯乡村主干道、美丽村庄、公共场所等重点,坚持“因路施策、因村施策、因地制宜、见缝插绿”,严把栽植关、时效关和养护关,高标准完成移民点、金佛村道5400株种植。对植绿增绿区域实行村、组、户三级网格化管理,分片划段定点包户,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林长制”和干部包保制,确保每一棵树都有人管、有人护。
涵养文明新风 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
一是开展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连续两年评选15名“好婆婆”“好媳妇”“移风易俗示范户”“最美劳动者”,通过榜样选树和模范带头,不断提升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让群众学有目标、比有榜样,推动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二是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广泛参与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春节、元宵、端午等重大节日和“送戏下乡”文艺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参与面广的群众性活动。年内举办的农民丰收节、农民篮球友谊赛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调动了各族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抵制高额彩礼等移风易俗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弘扬“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